大甲鎮瀾宮

鎮瀾宮位於大甲鎮中山路上,於清代雍正年間創建,內部建築不論是廟頂、門柱、藻井……等,雕飾五彩奪目,金碧輝煌,細膩刻劃各種人物圖形,令人為之眩目。 該宮正殿供奉媽祖,終年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

歷代傳說媽祖的父親林愿,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里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母親王氏,生下一男六女。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到滿月期間從不啼哭,因此取名「默娘」或稱「默」。

1.媽祖的生平
八歲:到私塾唸書,就能過目不忘。
十多歲:就喜歡焚香拜佛,誦讀經文。
十三歲:默娘因樂於施捨,得到玄通道士傳授「玄微祕法」。
十六歲:得到井中神人授給的銅符,學會法術,並以符令驅邪救世,里民稱之為「神女」。父兄出海遇大浪,媽祖駕舟出海救回父親,然後又找回哥哥的屍首即所謂「機上救親」。
廿一歲:莆田大旱,縣尹求媽祖禱雨濟民成功。
廿三歲:收千里眼、順風耳兩妖怪,皈依正教。往後常在海邊幫助航海的船隻與村民。
廿六歲:省都官員求媽祖,媽祖焚靈符,金甲神人助媽祖拯救閩浙水災。
廿八歲:昇天湄洲島的湄峰。聽說「媽祖」的遺體埋在馬祖島,埋葬的地方現在改建為媽祖廟,並因此取名叫「馬祖」。

2.建廟沿革
相傳清雍正八年(西元一七三 O年 )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氏林永興,自湄洲天后祖廟奉請天上聖母來台,途經本地定居謀生,當時移民篤信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縉紳見香火鼎盛,事後徵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於雍正十年 (西元一七三二年 ) 興建小祠。

乾隆三十五年 (西元一七七 O年 ) 改建小廟口「天后宮」。( 天后宮石碑於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十八日北側金亭改建掘出 )。乾隆五十二年 ( 西元一七八七年) 重建,始見載於台灣府淡水廳文獻中。往後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同鄉進士陳峰毫士、地方縉紳連昆山、巧化龍氏屢次發起獻地重建,共襄盛舉,將廟擴建,改稱為「鎮瀾宮」。

民國二十三年 ( 西元一九三四年 ) 十月大甲西門王燕翼先生與地方弟子聯合發起重修鎮瀾宮。翌年四月,清水、后里發生大地震 ,死傷無數,大甲地區卻安然無恙,民眾為感念媽祖神恩祐民,於民國二十五年 ( 西元一九三六年 ) 十月十日落成, 並舉行鎮瀾宮首次祈安清醮大典。

民國五十三年 ( 西元一九六四年 ) 經信徒代表同意再議重修、並成立大甲鎮瀾宮修建委員會,由主任委員蔡裕傾先生負責至民國六十年 ( 西元一九七一年) 為止歷時七載,共增建南北室二樓、鐘鼓樓、雕刻神龕六座、修整屋頂剪粘等,始廟煥然一新,嚴前總統家淦先生題頒「鎮瀾宮」三字。

民國六十九年 ( 西元一九八四年 ) 地方人士眼見神殿樑柱朽,同年五月十八日,遂經信徒代表大會通過,拆除舊廟,原址改建 , 於同年六月五日舉行動土典禮 , 至民國七十三年 ( 西元一九八四年 ) 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安座三獻大典 , 並舉行二十七項民俗才藝活動。
民國八十三年 ( 西元一九九四年 ) 國曆五月四日大甲鎮瀾宮「鎮瀾文化大樓」依計畫開工興建。國曆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蒞宮參拜祈求國運昌隆頒賜「鎮海安瀾」木匾。

3.媽祖出巡進香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始自日據時期,早年進香的香客以來自大甲區五十三庄村民為主。二次大戰爆發後進香活動中斷了好幾年 至民國三十七年才恢復進香。早年進香團是全程徒步進行,當進香團南下步行經過尚未興建橋樑的大肚溪和濁水溪時必須涉過湍急溪水,其辛苦與危險可想見一般。此種徒步遶境苦行的方式,歷經百年未變成為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主要特色。百年來不變的傳統,它的可貴之處不只在於數萬綿延不絕的進香隊伍,也不只在於大甲城籠罩的全城歡樂的節慶氣氛。真正令人動容的是每個頭戴斗笠,頂著陽光與風雨的村夫與農婦在八天七夜中以雙足苦行的方式,具體實踐對於自然與神祇的崇敬。

以往大甲媽祖出巡的目標是北港朝天宮,稱為「回娘家」,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來回各徒步三天三夜,來參與這個儀式。但76年鎮瀾宮至福建湄州祖廟進香之後,大甲媽祖改往新港奉天宮,號為「繞境進香」,百年傳統雖然改變,但信徒行列依舊十分熱烈。進香日期在元宵節便已擲筊決定,起程當天整個隊伍包括護駕的旗鼓、車隊、戲班、繡旗、神偶、媽祖隆重的鸞輿,以及尾隨數以萬計的香客。經彰化、西螺、土庫至嘉義新港,次日一早舉行祝壽大典後,在廟埕上展開熱鬧的民俗活動,陣頭、戲曲紛陳,喧騰一日才返駕。全程經過30幾個鄉鎮,達300公里之遙。直到4月間,仍有20多天的香期供全省信徒至大甲參拜。